
“以前老街又挤又暗,现在环境好了,居民生活更加舒心。”浙江松阳县南直街打铁铺店主吴忠亮的话,道出了松阳南直街居民的共同感受。
作为松阳老城“井”字型街区的核心,南直街承载着3000多名居民的生活记忆。近年来,松阳以居民为主体推进街区更新,依托传统建筑修缮补助、历史街区业态补助两大政策,让老街区既留住了烟火气,又焕发新活力。
修老房:政策托底,居民放心改
“我们这条街大多都是木结构的老房子,住了一辈子,想修却无从着手,一方面怕破坏了原貌,另一方面也担心成本太高。”南直街不少住户一直为老宅修缮犯愁。2012年,松阳启动南直街整治工程,按照“活态保护、有机更新”工作理念,完成电力通信下地、污水管道埋设等基础改造,首先让居民生活更加方便。
与此同时,县里还推出了传统建筑修缮补助政策。“政策重点支持居民自住的传统建筑修缮,不仅要求保留黄泥墙、马头墙等特色元素,还提供技术和资金双重保障。”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中心主任叶啸介绍,2024年11月,松阳成立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专家评审委员会,联合专业技术团队为居民提供修缮工程设计方案,通过修缮补助等方式,按修缮面积给予补助,实现传统建筑修旧如旧。
“从设计到施工,都有专家指导,连选木料都帮着把关。”居民陈跃红说,根据相关政策,她还拿到了7万多元补助。如今老宅的木窗换成了仿古样式,墙体做了防潮处理,居住环境显著提升。
兴业态:补助护航,老铺焕新机
房子修好了,如何让街区“活”起来?松阳把目光瞄准业态培育,核心是让居民从“守着老街”变成“经营老街”。

《松阳县关于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范围业态扶持的实施意见(试行)》给出了具体方案。根据《意见》,南直街被纳入补助区域范围,传统手工艺、文创业态每年可获16000元补助,经营场所按传统风貌改造的,还能获300元/平方米的改造补助。申请只需提交营业执照、经营照片等材料,由多部门联合审核认定。
今年62岁的黄维炳从13岁开始学习棕板手艺,如今与妻子吴金美在南直街经营一家棕板店,2020年申请到业态补助后,不仅装饰了店面,添置了工具,还开发了棕绷包等文创产品。截至今年9月,南直街已有26家商户享受业态补助,涵盖打铁、竹编、木雕、茶器等传统业态。
现在,南直街的一家家非遗传承店铺都成了热门打卡点,常有游客前来参观。“现在的老街越来越热闹了,大家都愿意回来开店了。”不少居民感慨道。
共守护:居民齐做主,长效传文脉
南直街的焕新发展,离不开居民的全程参与,变化的背后是松阳“以居民为主体”的保护理念。老街区的魅力不在于建筑形态,而在于原汁原味的生活景象。在街区整治初期,县政协组织专题协商会,政协委员与群众代表共同参与方案研讨,大家结合实际,提出要避免过度商业化,保留日常便民业态,最终确定扶持本地非遗、手工艺等业态,让街区留住烟火气。不仅如此,县建设局还定期与社区、居民沟通,大到业态调整,小到路灯维修,都能做到事事有回应并及时解决。

如今,走在南直街,既能看到街坊在巷口聊天,也能听到手工作坊的敲打声;既能尝到非遗小吃,也能买到文创产品。这里的一砖一瓦都藏着光阴的故事,一店一铺都连着居民的生计。松阳用政策托底、居民主导的方式,让老街区真正实现了“活态保护”,也为历史文化街区更新写下了生动注解。
九五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